为什么USB3.0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淘汰2.0?
我感觉在很多领域千万别轻易说淘汰,因为很简单,早期还有库存该怎么办?产品方有产品方的库存,而USB元件厂商有元件的库存!那既然有就肯定要造出来卖出去,不然让我白白的扔掉。除非有明确的升级计划,可以让他们升级,但是很明显选择的耗材以及电路板都有所不同,他是无法升级的!

USB口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94年左右,当时USB协会(USB Implementers Forum,简称UFI)成立,并开始推动USB接口标准的开发和普及。在此之前,计算机外部接口标准众多,如RS-232C、Centronics等,这些接口标准不仅需要使用不同的电缆和连接器,还存在互不兼容的问题。1995年,Intel公司内部负责USB标准研发的小组率先生产出了块支持USB的集成电路板,其中的重要成员Ajay Bhatt因此被称为“USB之父”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USB协议经历了多个先行版本,最终在1996年1月发布了USB历史上个正式的版本——USB 1.0。USB 1.0支持两种数据传输速率:1.5Mb/s的低速速率(Low Speed)和12Mb/s的全速速率(Full Speed)。
这种舌头也是白色的,但是和上面那个相比,除了带个3D打印的壳子,嘴唇也没有卷起来。这个小模块是小马哥带别人学习画电路板时自己做的一个小HUB。人类有不同的肤色,我们USB设备也有不同的舌色。舌色是蓝色的USB设备价格一般比我们贵很多,因为他们吞吐起数据,速度更快。所以名字听起来也比我们的更高一个层次,叫USB3.0。我一直不太服气,就舌色不一样,又没多出个啥,凭啥舌色是蓝色的USB设备就要比我们白色舌色的贵呢?
600MB/s的固态传输速度,但USB 2.0的带宽完全足够于常规的USB有线/无线键盘、USB有线/无线鼠标、USB麦克风、USB音箱、USB摄像头等,而且话说回来,市面上卖的7成以上所谓的USB 3.0接口U盘,实际读写速度感人,连USB 2.0接口的传输上限都达不到。 更何况,一部2GB的1080P高清电影用USB 2.0接口传输,实际也就只需要60-80秒,1分钟左右的样子。USB 2.0的速度放到现在来看,并不算特别慢。
USB的英文缩写是Universal Serial Bus,也就是"通用串行总线"的意思。这是在PC领域经常使用到的一种接口技术,而不是新发现的总线技术。1994年底,微软、IBM、康柏、英特尔等公司一起提出了USB这一技术。USB1.0和USB2.0是当今主板中应用最为广泛的,各个USB版本之间的兼容性也非常好。USB的标准插头是4针的,借助菊花链形式来连接所有的外部设备,最多能够有127个外设,同时宽带也不会被损失。USB要正常工作,离不开操作系统、主机硬件和外部设备H个部分的协同作用。借助专门的USB连机线USB接口能够实现两个机器之间的互相连接,并且在Hub的支持下能够拓展出更多的接口。USB主机和USB设备通过USB互相连接,形成星型物理连接结构。在星型结构的中屯、是网络集线器,每个点通过线段连接。主机、集线器、功能部件之间的互相连接,其拓扑结构如下图所示。
如今,USB4 2.0版本是目前可用的最快的USB标准。这允许高达80Gbit/s的传输速度,随着我们每年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,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改进。尽管如此,USB 2.0标准仍然被广泛使用,尤其是在不需要快速数据传输速率的外围设备上,比如鼠标和键盘。就连苹果最新推出的经济型机型iPhone 16e,也仅限于USB 2.0的速度。所以,尽管USB 2.0标准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了,我们预计它仍将继续广泛应用。